车企“抢滩”固态电池:下一代能源战打响
发布时间:2025-03-17 人气:
车企“抢滩”固态电池:下一代能源战打响
近期,固态电池板块掀起了一场资本狂欢,多家企业股价疯狂涨停,背后究竟是真正的技术革命,还是又一场被资本催熟的泡沫?
多位业内资深人士向钛媒体App直言,固态电池的进展依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,许多所谓的技术突破,其实不过是企业为博眼球而进行的宣传炒作,并未真正解决技术瓶颈。
甚至一位业内专家更为犀利地指出:“目前市面上的固态电池基本都是炒作的概念货,真正的全固态电池量产还遥遥无期,距离落地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。”
资本的疯狂以及企业频繁公布的量产计划时间表,使外界误以为固态电池即将实现规模化应用。然而,实际技术突破与产业成熟度远不及市场的高涨预期。
资本狂热背后的隐忧
不可否认,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歌猛进,使得电池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攀升。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“心脏”,重要性不言而喻。而全固态电池是电池技术发展的终极目标,甚至被调侃为“赌固态电池就像赌国产光刻机,输了认栽,赢了通吃”。
这也是为何固态电池一直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领域,众多投资者对固态电池的前景寄予厚望,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也跟着水涨船高。多家车企和供应链上的公司都给出了固态电池明确的量产时间表,以及在技术上实现的所谓突破,直接让市场似乎看到了固态电池未来商业化的曙光。
最让市场振奋的可能是头部电池厂商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在固态电池领域的进展,宁德时代预计2027年实现全固态电池小批量生产,比亚迪则计划在2030年实现“固液同价”并大规模商用。
这些龙头企业的量产计划和技术突破,增强了资本市场的信心。与此同时,政策利好也在点燃市场热情。
2024年以来,我国在固态电池领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,鼓励固态电池行业发展与创新。
2024年4月份,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《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》鼓励固态电池在工业领域的应用。
去年6月份,工信部印发的《2024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》中提出围绕固态电池等新领域,支撑新技术、新业态、新模式创新发展等等。与此同时,地方政府也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,为固态电池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。
2025年1月9日,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《上海市新型储能示范引领创新发展工作方案(2025—2030年)》,其中多处提及支持固态电池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发展。
中信证券预计,2025年将是半固态电池的量产拐点,而到2030年,国内固态电池设备投资额有望达到178.1亿元。高工产业研究院则预测,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。
毫无疑问,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其对固态电池的敏感嗅觉。一方面,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正在催生千亿级市场空间;另一方面,在当前投资环境下,资金倾向于涌入具备成长性的科技板块,这推动了固态电池相关股票的价格飙升。
然而,过热的市场往往伴随隐忧。近期,一些固态电池概念股因股价暴涨过快,主动发布公告提示风险。例如,上海洗霸在公告中直言,公司虽已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,但相关业务尚未获得批量订单,暂未形成稳定收入,并且技术迭代和市场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上海洗霸公告中两次提及“不确定性”,无疑是在提醒投资者:固态电池虽被市场热捧,但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,真正的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时间检验。
简而言之,固态电池板块的暴涨,正是技术革命早期资本市场的典型表现:既充满颠覆性机遇,也伴随估值泡沫。
当下,固态电池仍处于0到1的探索阶段。如果业界普遍预期的2027年量产目标未能兑现,相关企业的估值或将遭遇大幅回调。未来2-3年,技术路线的成熟度与商业化落地速度,将成为这一赛道真正的价值分水岭。
届时,市场或将迎来理性回归,真正具备技术与产能优势的企业才能脱颖而出。
缓解传统车企焦虑的“救命稻草”?
我们看到不管是传统车企,还是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,纷纷布局固态电池,其目的也显而易见,都是为了提前卡位这个千亿级市场。
尤其是对于传统车企而言,拿下下一代动力电池的核心技术(固态电池),就有可能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重新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百年汽车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激烈的震荡,尤其是2025年,被公认是淘汰赛加剧的一年,价格战之外,技术战打得更凶残。而固态电池正引发全球车企的激烈争夺。
奔驰近日官宣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显著进展,基于奔驰EQS打造的固态电池原型车,已开启道路测试。
本田、日产、现代官宣已有投产专门的产线试生产固态电池。国内厂商上汽、长安、比亚迪、岚图等也都给出明确的固态电池量产时间,目前看到的信息,基本聚焦在2027年实现小批量上车,2030年实现规模化量产,将会率先搭载在高端车型上。